▲临汾洪洞霍山慈云寺唐代休粮菩萨塔
“打鼓泉飞千丈雪,
【资料图】
休粮人驻万年秋”,
这是明万历二年(1574)五月,
山西平阳府(今临汾市)知府胡来贡
游霍山慈云寺时所作的诗句。
慈云寺,
又名休粮寺,
深隐霍太山群峰中,
打鼓泉紧依寺旁。
该寺初建于东汉建和元年(147),
唐贞观三年(629)唐太宗追悼阵亡将士,
敕令重建。
该寺庙在当时的晋南佛教界,
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本期推出的,
是洪洞县赵城镇谁园文管所所长解谭之先生文章——
休粮寺高仙升远 打鼓泉悬万仞头
洪洞霍山慈云寺考略
慈云寺深藏于洪洞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的霍太山腹地天马峰下,释力空《霍山志》记述,慈云寺距兴唐寺十余里。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)赵城知县贺国定《赵城县志》载:“霍山,去县东北四十里。入山五里许,有中镇庙。庙东南有兴唐寺,东十里有休粮寺。”
▲慈云寺东眺
休粮寺即慈云寺,贞观三年(629),唐太宗颁布《于行阵所立七寺诏》:
“门下:至人虚己,忘彼我于胸襟;释教慈心,均异同于平等。是知上圣恻隐,无隔万方;大悲弘济,义犹一子。有隋失道,九服沸腾。朕亲总元戎,致兹明罚。誓牧登陑,曾无宁岁。老弱被其桀犬,愚惑婴此汤罗。衔须义愤,捐躯抗节。各殉所奉,颇有可嘉。日往月来,逝川斯远。虽复项藉放命,封树纪于丘坟。纪信捐生,丹青着于图像。犹恐九泉之下,尚沦鼎镬。八难之间,永缠冰炭。愀然疚怀,用忘兴寝。思所以树立福田,济其营魄。可于建义已来交兵之处,为义士凶徒,陨身戎阵者。各建寺刹,招延胜侣。望法鼓所振,变炎火于青莲;清梵所闻,易苦海于甘露。所司宜量定处所。并立寺名。支配僧徒,及修造寺院。具为事条以闻,称朕矜愍之意。破薛举于豳州,立昭仁寺。破宋老生于吕州,立普济寺。破宋金刚于晋州,立慈云寺。破刘武周于汾州,立弘济寺。破王世充于邙山,立昭觉寺。破窦建德于郑州,立等慈寺。破刘黑闼于洛州,立昭福寺。右七寺并官造,又给家人车牛田庄,并立碑颂德。”(见唐释道宣《广弘明集》,卷第二十七。)
太宗建寺诏文,实际是唐初天下初定,急需安抚民间反侧忧疑思想的政治举措。经过多年战争,平息割据反叛势力,迫切须要统治者以怀柔宽弘的文治举措,尽快恢复稳定社会秩序,促进社会发展。英明如唐太宗,有颁诏建寺之举,恰在情理中。
慈云寺建成后,历住高僧大德,唐睿宗李旦(662-716)时,有河北人智兴上人驻锡慈云寺,修持精进。后说法中条山竹林寺,睿宗闻其名,屡召不赴,遂命人割其舌送入宫内,焚烧化为金舌。智兴上人说法如旧,世称为金舌和尚。(《霍山志》卷三。另见宋重刻《中条山大通岭竹林寺金舌和尚铭记》)
唐代宗李豫大历间(766-779),天台巨族陈姓子出家为僧,号代病禅师,持戒苦修。驻锡慈云寺,大振法华。传其说法时,猛虎伏于座下听经,竟得佛化。禅师修持岁久,渐不食五谷,常以泉水,松柏子充饥疗渴,世称休粮菩萨、休粮佛。(《霍山志》卷三,另见塔前明万历《重修碑记》)因此,又称天马峰为休粮山,慈云寺为休粮寺。这当然是唐中叶以后的事了。
后又有嵩源和尚,不详里居,飞锡于慈云寺,每日结伽趺坐于石上,不善言辞,人问休咎,无不应验,世称神僧,后不知所踪。(见道光七年《赵城县志》卷二十七·杂记·仙释记)
唐末到五代十国间,洪洞茹姓子十余岁时至慈云寺出家,披剃于高僧惠澄和尚座下,法名普静,戒志精严,专研《维摩经》。二十余岁,游历参学于秦地、再转河南宋州。遍参禅门大德,以讲《维摩经》驰誉缁林,授业弟子遍及中原数省。后晋石敬塘天福八年(943),返回慈云寺。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(955),慈云寺举行迎请佛真身舍利供养大法会。普静大师因观瞻佛舍利种种显化,遂发愿舍身自焚佛前,以报佛思。经呈请府郡当道获准,于农历四月初八佛诞生日,搭柴庵自焚于广胜寺佛塔前。普静大师自化后,塔葬于广胜寺,塔身镶砌有《晋州慈云寺长讲维摩经僧普静舍身记》碑碣,后塔毁石存。
▲后周显德二年
《慈云寺常讲维摩经普静大师舍身记》碑碣拓片
自唐代立寺至唐末五代时期,慈云寺屡出高僧,影响遍及中原缁林,寺僧以修持精严,通悉佛典称誉当时。另外从普静大师碑文中透露出重要的历史信息,在唐中后期,广胜寺的佛真身舍利供养在佛塔内,而且在大寺院间,有迎请佛真身舍利的重大佛事活动。这与唐中后期朝廷迎请法门寺佛舍利活动遥相互应,说明这种佛事活动,在当时已经影响到地方。
联系到元泰定元年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北壁西南角壁画内容,有锦车宝盖载着佛舍利,高僧与官员前后护送的画面。更加有力地证实了这一活动的深远影响。同时,也反映出慈云寺在晋南佛教界的重要地位。
宋元之际,关于慈云寺记载颇少,县域内伏珠村弥勒寺,现存宋仁宋赵帧宝元二年(1039)《弥勒院记》碑一通,文中说到当时村人到慈云寺拜佛的活动。释力空《霍山志》卷五·杂文部分,收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(1277)慈云寺僧鸠安撰写的《洪岩兰若记》碑文一篇。文章记述了洪崖寺创建的起始经过,创建僧清溪长老的艰辛建寺经历和园寂塔葬过程,继任者惟琏和尚继其师之志,续建寺院,募缘雕刻藏经的事迹,文末系以偈铭。辞藻平实,叙述详略得当。由此可知慈云寺在宋元间,高僧隐逸者不乏其人。
尤为可贵的是,碑文记录了宋元之交,该寺僧人已经开始雕造藏经。
那个时期,在洪洞、赵城间,同样有寺院雕印藏经,不独运城静林寺雕刻藏经。不过流传范围较小,雕板规模不见于记述。当时霍山周围的寺院,广胜寺、洪崖寺、喝石庵、兴唐寺,僧人之间互相学习,共同举办佛事活动。这种互相关照、互相学习的禅林风尚,一直延续到现代。
明正德嘉靖间,沁水县郭氏子在德胜寺出家,法名洪玘,法号白云。游历参学四方。后驻锡慈云寺,再振法华,重兴道场。嘉靖八年(1529)闲坐说偈:“四十九年终,堂堂露真空。日月垂法雨,时时扇慈风。供众为活计,化道利群生。吾乃今又灭,亿劫绝纤尘。”说罢即化。荼毗后塔葬于寺东山凹。
明万历间,慈云寺休粮菩萨舍利塔屡屡放光,远近传闻,赵城县知县与当地信士,慈云寺僧众,重修菩萨塔,刻石纪事(碑现存塔前)。清乾隆间,赵城大旱,知县苏襄云祈雨于休粮菩萨塔前,雨遂普降,苏襄云随后重修菩萨塔,刻石纪事(石碣现存塔身东面)。清光绪三年(1877),中原大旱,民间易子而食,史称“丁丑大祲”,慈云寺遂荒,再无僧人护持道场(释力空《霍山志》卷一)。
▲慈云寺明代摩崖
自唐贞观三年建寺到清光绪三年荒废,慈云寺前后历时一千二百余年,经历了汉传佛教五大派系的形成过程,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前行,从最初唐王朝因政治原因建寺,发展到影响一方的弘法大道场,使佛教思想深深根植于晋南大地。其经历了会昌灭法,宋金战争中的焚寺劫波,金元抗争中的战火洗礼,悄然保全在霍山深处。经声梵音,绵延千载,究其实,是因寺藏山腹,山路鸟径,交通险峻,才得以度过历次历史灾难。据各处碑文记载,兴唐寺曾毁于金元战火中,广胜寺也曾毁于宋金之战。惟独慈云寺,远藏山中,始能递传到清季。
天下名山寺占尽,佛教寺院选址经历了最初的官府赐于城市中官方建筑,再到民间信众的在城市、乡村施地建寺。后来,中国文化中敬畏名山大川,物我一体思想与佛教静心苦修思想相结合,便有了在山中建寺的风尚。山中寺院,既符合修行者排除干扰,安心凝神,自我开悟的禅修境界,又深得文人士绅怡情山水的精神癖好。名山古寺,初始就和士阶级结下无穷尽的因缘。
金大安状元赵城人王纲,传世文字甚少。现存的一首诗就是咏休粮山的《粮山积雪》,“休粮山顶雪成堆,赵璧秦城迹已埋。独喜丰年应有兆,阳春一曲向谁裁。”元代河汾八老之一的稷山段成己《霍峰望月》:“月出峰头不计竿,仙人掌上玉团团。客心自觉凉如水,怪底山僧说夜寒。”王纲诗吟雪怀古忧民,段成己则飘逸悠远。明清至民国,吟咏休粮山,慈云寺的诗作更多。千百年间,到底有多少文人雅客把足跡和烟雾之思留在这里,谁也说不清了。
清康熙六年(1667)丁未科进土,山东淄博吕维杆于康熙十四年(1675)任赵城知县,以循廉称誉当地。十七年(1678)夏游霍山, 有《游中镇山记》,记述了霍山中的各处景点及跋涉路径,对慈云寺描述较详。现在人们探访慈云寺,也基本沿吕氏游记路线。
▲明嘉靖《赵城县志》中的休粮山慈云寺图
从兴唐寺邨东桃花谷驱车入山,历石壶峡口、十八盘、到安子坪, 车不能再前。西北一谷,林树浓荫,小径曲折掩映于草树。随径探幽,时行于浓荫蔽日,忽转于蓝天碧水。转辗七八里,山谷豁然开阔,芳草纤纤、流水浸润草下,愰如草原风光。迎面天马峰,高耸云天。红岩如削,即打鼓泉、慈云寺所在。再沿南面山坡羊肠小径,盘旋而上二三里。林树交掩有一石塔,基座平面六角形。通体红岩石垒砌,高约十五米。基座高不逾一米,南向开门,中空,似为当时供奉佛像或迎请佛真身舍利处。中部束腰内收,再叠涩出檐三层。檐以上逐渐内收成圆柱状,塔顶再出檐三层,塔刹置其上。今塔刹早毁,略能窥见当日完整形象。绿草青苔,丛生塔身。建造年代,已漫不可考。
塔北二三十米即慈云寺殿堂遗址,海拔1890米,前院一亩有余,遍地破砖碎瓦,石阶横斜,覆瓣莲石础时见草丛中。院中有海棠一树,果实累累,红黄相间。落果遍地,拾尝一颗,酸甜适口,想当日也许为寺僧借以辟谷养生之物。
院址后高处有休粮菩萨六角形砖塔,高约二十余米,塔刹早失,东南竖一碑,明万历十九年(1591),赵城县知县及县衙诸官吏及当地信众,重修休粮塔碑记。碑石采自本山,剥落严重,拓摩尚能辨认。草丛中横卧两小碣,摩挲端详,似为重修功德石。
休粮菩萨塔北依天马峰,坐坎离向。塔基石条砌成须弥座式,中部束腰。塔身砖砌,实心三层。遂层内收,正南一面镶有元至元间重修小碣,字体剥损,不能细辨。东面镶有清乾隆九年(1744)重修记事碣一方。碣文载,乾隆八年,赵城知县苏襄云因天旱祈雨于休粮塔前,遂得雨,第二年兴工修塔。文中记载明景泰七年(1456)五月十三日,休粮塔放圆光的灵异事件。《霍山志》中记载这一事件,也可能来源于此碣。塔西面一碣被人盗去,空余石痕。
▲唐代石塔
沿天马峰山脚转行塔东北二十余米,红岩削壁间有泉汨汨喷泻。伫足静听,声如桴鼓,连绵不绝。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说的鼓动则泉涌,即指此晋南名泉——打鼓泉。郦氏当日作《水经注》,并未亲履泉源,所以记述与实际间有出入。明嘉靖贺国定版《赵城县志》舆地志、古迹卷记打鼓泉:“在霍山极顶休粮寺左,泉水涌出,声如鼓响,故名云。”
▲《水经注》
▲明代《赵城县志》中的记载
山寺名泉,最能入诗,明嘉靖间安徽宣城进士孙濬,出任平阳府知府。游慈云寺,栖息僧房,聆打鼓泉,写下《游鼓泉》诗数首,“攀萝抚流泉,鸟道迷所向。”写山泉之幽,山寺之险。描摹入神。“咚咚泉鼓响,细泻碧流长。菜煮烟霞味,茶烹云雾香。”鼓泉幽寺,餐霞饮雾。诗人把名泉山寺描绘成文人心境中的仙佛世界,人与自然,悄然溶合。
万历初,平阳知府山东东莱进士胡来贡游慈云寺诗有句:“打鼓泉飞千丈雪,休粮人驻万年秋。翻疑汉使乘槎者,风景何如似此游。”诗人感叹打鼓泉、休粮寺景观之美,转而用汉武帝时张骞乘槎游月宫的典故作比,认为天上仙景也不过如此。
同游者赵城县县丞河北饶阳路纲和诗有句:“休粮名胜枕汾流,打鼓泉悬万仞头。”休粮山慈云寺名胜早在明以前就传播远近,打鼓泉在海拔一千八百米的山巅,也确实高悬万仞,掬水而饮,寒洌侵人。打鼓泉傍岩壁上有石窝二处,系寺僧构筑亭榭时插入木檩遗迹。
▲打鼓泉
绕泉北行数步,有巨石如塔高耸,高近五米。细视石身,似有绳索痕,这即是休粮菩萨说法时猛虎听经处的栓虎石。不远处一石突兀,上平如席,说法台即此石。
石后岩壁有明正德构建殿堂的铭记数行,字大如铜钱,清晰可读。另有孙濬诗一首,系嘉靖间游寺时所刻,字大如拳,劲健有力。岩石间有剥落,诗句勉强可辨,内容系吟说法台古迹。说法台再北转十余米远,有寺僧静室三间,全系石砌,顶部全塌,山墙中有树已盘屈似飞龙,亭亭如盖。自清季寺废,算来已为百年外物。
▲拴虎石
慈云寺东面山头行里许,地如仰掌,有二处塔址。一处为慈云寺僧众的十方普同塔,一处为明嘉靖间,慈云寺高僧白云禅师塔。塔身俱毁,石砌塔基旁各有小碣。
寺院西行里许,存有塔半截,年代不详。据清人吕维轩《游中镇山记》中描述,慈云寺上头的天马峰巅,原有大成庵,现仅存基址。
慈云寺依天马峰山脚,随山势而建。从现有遗址看,三处院落,面积都不大。殿堂建筑小巧紧凑。背依百丈红岩,南望太岳奔驰,千支万派。石崖下避风聚气,冬暖夏凉。东临空谷,两山合围于远处。西俯河汾,雾树烟村,天际一线。古人当日选址建寺,充分体现出国人传统的美学理念和万物一体的认知思维。
佛家有一切有象,都循环于成住坏空的论述。悠悠天地间,缘起缘灭。千载岁月,不变的也许是寺边汩汩涌泻的打鼓名泉。
▲鼓泉成溪
作者:解谭之
解谭之,1970年生于洪洞。曾供职于洪洞报社,广胜寺文管所,现任洪洞县赵城镇谁园文管所所长。